“十四五”時期和未來十五年,我省生態環境工作要這么干
來源: 廣東生態環境 作者: 廣東生態環境 發布時間: 2020-12-19 16:35 瀏覽:
“十四五”時期和未來十五年,我省生態環境工作要這么干
2020年12月14日,中國共產黨廣東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一起來了解!其中哪些涉及生態環境領域呢?我們為您摘錄如下,一起來速覽!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優勢凸顯,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茅洲河、練江污染和城市黑臭水體等一批環境沉疴頑疾有效治理,大氣環境質量全國領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顯著。
2.“十四五”時期廣東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城鄉、區域、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不平衡,生態環保、民生保障、社會治理、農業農村、安全發展等領域還存在短板弱項。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碳排放率先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廣東基本建成。
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
6.“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生態環境更加美麗。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清晰合理、優勢互補,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系統安全性穩定性顯著增強,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五、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塑造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21.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支持建設有利于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項目。
六、更大魄力更高起點推進改革開放,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高地
30.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深化公共衛生、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合作,促進人文交流。
七、深入推進“雙區”建設,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31.以高水平軟硬聯通加快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優先在食品藥品安全、環保、通訊、交通、通關、工程建設等粵港澳三地共識度高的領域實現突破。
33.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建設國際大都市。支持廣州深化城市更新,強化宜居環境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34.以深化廣深“雙城”聯動強化核心引擎功能。加快推進生態環保、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社會保障等領域深度合作,加強在超大型城市治理、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等方面有效聯動。
八、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推進更高水平的鄉村振興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發展精細農業、建設精美農村、培養精勤農民,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38.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大力建設富有嶺南風韻的精美農村,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推進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全域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提升農房建設質量,科學治理“空心村”,促進鄉村民宿建設,發展鄉村美麗經濟。
九、高質量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推進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
41.大力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北部生態發展區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強城市功能建設,建立以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游為主體的生態產業體系,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共建協作協同、生態環保聯防聯治、民生保障暢順銜接,推動“核”“帶”“區”在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中一體協同、各揚所長。
42.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增強中心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綜合承載能力,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建設發展一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完整社區建設,建立高質量城市生態系統,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
43.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支持一批基礎好、潛力大、有特色的縣城重點發展,加快補齊公共衛生、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產業配套短板。
44.建設海洋強省。加強自然岸線資源管控,強化海岸帶、近海海域和海島等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十一、推動綠色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美麗廣東
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48.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統籌布局和優化提升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生態環境空間分區管控體系。培育壯大環保產業,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清潔生產,推進綠色化改造,發展綠色建筑。推進能源革命,積極發展風電、核電、氫能等清潔能源,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創新的現代化能源體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制定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動碳排放率先達峰。
49.推進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構建碳排放和大氣污染物協同防控體系,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加強水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修復、水安全保障,推進國考斷面水質達標攻堅,實現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面清除、重污染河流全面達標,全面加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行動。大力處置固體廢物,加強白色污染、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新污染物治理。建立覆蓋城鄉的環?;A設施體系。
50.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打造以南嶺山地、藍色海岸帶為屏障,以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為內核,連接珠江生態綠色水網的生態格局。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實施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建設廣東南嶺國家公園。高質量建設江河安瀾、秀水長清的萬里碧道,推進江河湖海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
51.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管理制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大力實施節水行動,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推動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和集約高效利用。推進自然資源要素市場化,完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推動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全面推進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建設“無廢城市”“無廢灣區”。
52.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綠色發展法規政策體系,更好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提高環境治理效能。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強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管理,推進用水權、用能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充分發揮河湖長制作用,推進林長制,建立完善生態監管體系。
十三、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廣東
61.確保經濟安全。確保生態安全,加強核安全監管,維護新型領域安全。
62.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確保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提高供水品質。強化食品藥品安全,健全質量追溯制度和體系。有效維護生物安全,支持廣州創建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試驗區。
下一篇:深圳以硬作風硬舉措完成治污硬任務